English

各方人士说流失

1999-05-03 来源:生活时报 东民 江北 我有话说

(接上期)

一、“最最愚蠢的出口”

科技人才的流失突出表现在高校教育上。据调查,北京五所全国知名高校301名学生的随机访问中,出国留学已成为70%学生的选择。像清华、北大、中国科大等名校的一些院系,出国已成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常规选择。

大家对出国和留在国内并没有做过太多的考虑和比较,大家都在出国,出国似乎已成为区分优等生和差等生的一种标准,你不出国,就被人瞧不起。

针对这种情况,清华的一些老学者痛心不已,他们讲,当年条件那么艰苦,我们也要回来报效祖国,现在一流的学生都走了,难道将来留下来建设国家的,就只能靠二流的学生吗?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新西兰《晚邮报》目前刊文透露,最近一年移居国外的新西兰人达2.4万人,其中不少是30岁左右的信息技术人员、律师、会计、金融家和科学家。他们为了得到更高的收入携眷移居国外,尤其是北美。文章把这一现象称为“新西兰最最愚蠢的出口”。中国青年报“一周财富回眸”主持晋永权先生评述道:“人往高处走,是人力资本流动的规律。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来说,这又意味着资本的流失。西方经济学家似乎比我们更看重这一点,他们认为:全部资本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是人力资本。”

二、“其实不想走”

待遇过低,是引起科技人员流失的直接原因,但对相当一批人来说,国企的一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体制因素对科技人员流失虽然是直接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因素。

A先生,曾在国企中有一些重要发明,结果,几万块钱的奖金一分,请请客,到他的手里只有几千块钱,更使他气愤的是,在发明人一栏中还要署上其上司的名字。“这种情况放在外企会发生吗?就是南方的一些企业也不是这样,人家能奖五十万、一百万或者奖汽车、房子,我们这儿能行吗?”

B先生原是国内某著名高校的高材生,毕业时,一家非常有实力的外企公司同学校达成协议,点名要人,为此,该外企公司将给学校一大笔科研经费。但D先生坚决到国企去。“我是一名特困生,是人民的捐款和国家的奖学金帮助我读完了学业,我要通过效力国企来回报他们。”但结果呢,两年里,D先生在国企中毫无用武之地,反而因为直言得罪了一大批人,不得已,D先生跳槽到外企。“其实不想走,但家里急需钱用”,沉默了好一会儿,他说:“我还是要回来的”。

三、“根在中国”

在科技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还是有相当一批人从海外,从外企回到国内和国企中。他们中许多人认为,不要把外国、外企神化,以为那里什么都好。其实,在文化、观念、思维甚至做事方式上都很难沟通。最重要的是,中国人很难真正融入到外国社会和外国公司中去,也很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机密和独立地作出重要决定。

从美国归来的汪博士说:“原来我已有了绿卡,如果我留在国外,挣的钱比现在要多几倍甚至十几倍,但是我不会有现在的成就感。”

四、“还是要靠一种精神”

不可否认,国外条件和外企的条件要比国内和国企优越的多,在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国企已失分许多,已经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我们怎么办?在调查中,一位国企的党委书记说得好:“跟外企竞争,光靠物质不行,我的家底就十几个亿,还不够人家一根小拇指。而且越依靠重奖,走的人越多。为什么?如果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风气,依靠重奖的风气,外国人给的奖最重,人才当然流失得越来越多。所以还是要靠一种精神,爱国的精神,奉献的精神。高校教育,光出人才还不行,要出有思想的人才,否则人才出得越多,跑得越多,这个教育就是失败。”(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